課程資料
G204 中華文化專題(四)
|
開課學期:1132
|
開課班級:
建築系 4
|
授課教師:張慕恩
|
選修
|
學期課
|
學分數:0.0
|
大賢 0206 星期三 15:10-17:00
|
G204 SPECIAL TOPICS IN CHINESE CULTURE (4)
|
2025 Spring
|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Design 4
|
Professor:CHANG, MU-EN
|
Elective
|
Semester
|
Credits:
0.0
|
Da Xian 0206 Wednesday 15:10-17:00
|
發展願景
傳揚中華文化,促進跨領域創新,與時精進,邁向國際
It is our objective to promote Chinese culture, enhance cross-disciplinary innovation, seek constant advancement, and embrace global community.
辦學宗旨
秉承質樸堅毅校訓,承東西之道統,集中外之精華,研究高深學術, 培養專業人才,服務社會,致力中華文化之發揚, 促進國家發展.
Based on our motto—“Temperament, Simplicity, Strength, and Tenacity,” “inheriting the merits of the East and the West” and “absorbing the essence of Chinese and foreign cultures,” we make it our mission to pursue advanced research, develop professional talents, serve the society, promote Chinese culture and support national development.
校教育目標
校基本素養
校核心能力
通識教育理念
本校通識課程的學習在提供學生建立廣博的知識基礎,以厚植學生跨域知能整合的能力,並奠定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能。
通識教育目標
培育具有國際視野、社會關懷暨研古創新與主動學習、學用合一之音樂人才。
培養文學研究及文藝創作的人才
培養優質的中等學校國文師資
培養現代文學與文化創意能力兼具的人才
培養文學寫作及運用的人才
1.培養學生,投入全球「運動與健康促進產業」的能力。
2.培養學生,協助各領域進行跨領域運動創意產業與健康教育工作的能力。
3.培養學生,協助民眾認知選擇健康生活型態的重要和落實健康促進的具體方法的能力。
具備專業歷史知識,養成史學專業人才。
掌握史學方法,學習歷史寫作。
培育應用史學的知能,擴大史學專業的領域。
陶鑄人文素養與社會關懷,且能具備全球視野。
培育技擊運動專業人才
培育國術專業人才
培育運動防護暨民俗調理人才
培育體育行政暨維安人材
培養具永續發展理念之建築及都市設計專業技能
培育表演人才
培育編創人才
培育舞蹈教育人才
培育傳統音樂演奏、教學、創作人才
培育藝術管理與行銷能力之人才
培育結合藝術與數位科技能力之人才
培育專業知識之探討與分析研究能力之人才
培育國際視野與多元文化素養之人才
培育關懷社會的熱忱與尊重生命態度能力之人才
培育終身學習的意願與能力之人才
培育競技運動選手與教練人才
培育運動科學基礎人才
培育運動健康與體能指導人才
培養具潛能之生命科學研究人才
培育生物科技及環境生態專業人員
通識教育特色
1.開設富涵中華文化課程,華岡博物館營造人文學習環境。
2.本校通識課程師資齊備。
3.多元跨域課程選項。
4.本校教師自編多門通識教材書籍。
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內涵
為強化本校特色,及促進導師輔導成效,深化學生對中華文化內涵的認識及其現代意義,並提升學生學習成效
課程概述
一、本校定位為「全國最具中華文化特色之綜合型大學」,為強化本校特色,及促進導師輔導成效,由導師開設中華文化專題課程,深化學生對中華文化內涵的認識及其現代意義,並提升學生學習成效。
二、「中華文化專題」課程上課方式,每班安排1-2名導師開課為原則。導師每月上課2小時,另由院或系安排在院共時間邀請校內外學者專家前來講授與各院相關之「中華文化專題」課程,學期中每月安排1場為原則,演講時導師應參與上課,並負責安排考核。
授課內容
本專題主要針對中華文化在環境規劃設計領域中的理論應用與實踐的討論。其目的在於引導學生在環境規劃專業上,探詢發展屬於本土地域性的哲學思想與倫理價值,特別是攸關專業倫理的引介與討論。一方面發展有本土環境規劃設計特色的中華文化思想外,另一方面亦著重於專業環境倫理的價值體系建立,引導學生認識在建築與都市設計專業中,對於社會所應擔負之責任與貢獻,並強調社會服務之價值與理念。
This topic focuses on the theoretical application and practice of Chinese culture in the field 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design. Its purpose is to guide students to explore and develop local and regional philosophical thoughts and ethical values in the major 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 especially the introduction and discussion of professional ethics. On the one hand, it develops the Chinese cultural thought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cal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design, on the other hand, it also focuses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value system of professional environmental ethics, guiding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responsibility and contribution to society in the major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design, And emphasize the value and concept of social services.
授課方式
邀請專家學者演講
與學生進行專題討論
Invite experts and scholars to give speeches
Discussions with students
評量方式
上課用書
(師生應遵守智慧財產權觀念及不得不法影印、下載及散布)
自編講義
參考書目
(師生應遵守智慧財產權觀念及不得不法影印、下載及散布)
漢寶德,建築母語-傳統、地域與鄉愁(台北:天下文化,2012)
Alexander, Christopher (1977). A Pattern Language: Towns, Buildings, Construc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輔導時間
- 星期一 09:00-12:00 13:00-18:00
- 星期二 13:00-14:00
- 星期三 09:00-10:00 13:00-15:00 17:00-18:00
- 星期四 09:00-12:00 13:00-15:00
教師聯絡資訊
Email:zme@ulive.pccu.edu.tw
分機:41331
課程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