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大學教師教學大綱

課程資料

1009 訓詁學 開課學期:1112
開課班級: 文學組 4A
授課教師:林文慶 必修 學年課 學分數:2.0 典 0407 星期一 10:10-12:00
1009 CHINESE SEMANTICS 2023 Spring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4A
Professor:LIN, WEN-CHING Required Full Year Credits: 2.0 Ta Tien 0407 Monday 10:10-12:00

發展願景

傳揚中華文化,促進跨領域創新,與時精進,邁向國際
It is our objective to promote Chinese culture, enhance cross-disciplinary innovation, seek constant advancement, and embrace global community.

辦學宗旨

秉承質樸堅毅校訓,承東西之道統,集中外之精華,研究高深學術, 培養專業人才,服務社會,致力中華文化之發揚, 促進國家發展.
Based on our motto—“Temperament, Simplicity, Strength, and Tenacity,” “inheriting the merits of the East and the West” and “absorbing the essence of Chinese and foreign cultures,” we make it our mission to pursue advanced research, develop professional talents, serve the society, promote Chinese culture and support national development.

校教育目標
校基本素養
校核心能力

院教育目標

兼通中西,並知新舊的文、史、哲專業人才
發揚中華文化,創造現代中國新文化
養成寬大胸襟與世界觀的現代文化人

院核心能力

典籍的解讀能力
文字的表達能力
是非的判斷能力
正確的史觀

系教育目標

培養研究中國文學的人才。
培養優質的中等學校國文師資。
培養結合經典與文化創意產業人才。
培養文學寫作及運用的人才。

系核心能力

閱讀、詮釋文學經典的能力。
論述、研究文學專題的能力。
培養中文教學與表達溝通的能力。
文學經典與當代教育關懷貫通的能力。
經典融入當代文化生活的能力。
整合文學與數位科技的能力。
加強田野調查與寫作、編輯的能力。
兼具傳統與現代人文素養的寫作能力。

課程目標

一、指導學生認識古代字義、語義。 二、指導學生瞭解字義、語義之變遷。
三、指導學生注釋古籍之方法。  四、指導學生運用訓詁學知識,閱讀古籍。 五、指導學生運用訓詁學知識,注釋、翻譯古籍。

課程能力

閱讀、詮釋文學經典的能力。 (比重 30%)
論述、研究文學專題的能力。 (比重 5%)
培養中文教學與表達溝通的能力。 (比重 20%)
文學經典與當代教育關懷貫通的能力。 (比重 5%)
經典融入當代文化生活的能力。 (比重 10%)
整合文學與數位科技的能力。 (比重 10%)
加強田野調查與寫作、編輯的能力。 (比重 5%)
兼具傳統與現代人文素養的寫作能力。 (比重 15%)

課程概述

旨在使學生明瞭訓詁發生的原因、詞義演變之方式、訓詁之功用及前人所用之訓詁方法及有關訓詁要籍,俾學生能精確閱讀古籍,並進而能注釋古籍。課程內容包括訓詁學之名義與起源,訓詁之方式、次序、條例、術語,並講解訓詁學重要之參考書籍,使學生得以正確解讀字義及語義,增進其治學能力,奠定研究中國古典文學之基礎。 Chinese Semantics This course aims to understand semantic study development, semantic transition, methodology and relevant references, in order to resolve reading problems and introduce the principle and concept of Chinese development. It includes the history of semantics, semantic form, order, example, and specialized terms. Also, the examined text includes important references for Chinese Semantics.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Chinese characters, enrich their knowledge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improve their study skills.

授課內容

首章說解訓詁及訓詁學之義涵,同時陳述訓詁之起因與訓詁之用途。
次章為訓詁基本知識之建構,包括:本義、引申及假借義,詞義演變之途徑,以及上古聲韻之掌握與運用。
第三章透過學理與大量範例結合,條述古代學者訓釋字、詞義所採行之方式,並加以評論。
第四章論述理想訓詁達成所必需之「求證據」、「求本字」、「求語根」等三事。
第五章則介紹古代學者注釋古籍所使用之訓詁專門術語。
Chapter I to explain the significance of Chinese semantics, and explain the causes and purposes of  Chinese semantics. Chapter II is to state basic knowledge of semantics, including: the original meaning, extended meaning
, borrowed meaning and learn the ancient Chinese Phonology.Chapter III will talk about how the ancient scholars explain the characters meaning,and we do some comments for them. ChapterIV discusses the three ideal methods of interpreting and making glossaries, equired evidence, find the words, seek radicals. The last chapter introduce the Chinese semantic terminology used by ancient scholars note.

授課方式

口頭講授為主,另輔以多媒體教材。

課程會直接以Microsoft Teams錄製,可以同步上課,同學也可自行安排時間聽講;另教材區同時提供課堂錄音檔。

評量方式

課程能力
/評量方式
閱讀、詮釋文學經典的能力。 (比重 30%)論述、研究文學專題的能力。 (比重 5%)培養中文教學與表達溝通的能力。 (比重 20%)文學經典與當代教育關懷貫通的能力。 (比重 5%)經典融入當代文化生活的能力。 (比重 10%)整合文學與數位科技的能力。 (比重 10%)加強田野調查與寫作、編輯的能力。 (比重 5%)兼具傳統與現代人文素養的寫作能力。 (比重 15%)
出席紀錄考核評量%%%%%%%%%
上課參與%%%%%%%%%
期中考試%%%%%%%%%
期末考試%%%%%%%%%

上課用書

(師生應遵守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自編講義

參考書目

(師生應遵守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爾雅》  十三經注疏本  藝文印書館
《說文解字》  清‧段玉裁注  黎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釋名》  漢‧劉熙編  台灣商務印書館  四部叢刊本
《方言》  漢‧揚雄編  台灣商務印書館  四部叢刊本
《經籍纂詁》  清‧阮元編  宏業出版社
《訓詁學概論》  齊佩瑢著  廣文書局
《訓詁學概要》  林尹著  台北:正中書局  2007年10月台二版一刷
《訓詁學》上冊,陳新雄著    台北:學生書局  1999年9月三刷
Research into the Lexical Differences of Chinese between the North and South of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from the Commonly-used Words in Weishu (魏书)and Songshu(宋书)【Canadian Social Science Vol. 9, No. 2, 2013, pp. 104-108】

課程需求

要考試

紙筆測驗

輔導時間

教師聯絡資訊

Email:lwq@ulive.pccu.edu.tw
分機:21327

課程進度

  1. 訓詁之方式─互訓
  2. 訓詁之方式─義界【一】
  3. 訓詁之方式─義界【二】
  4. 訓詁之方式─推因【一】
  5. 訓詁之方式─推因【二】
  6. 訓詁之次序─求證據【一】
  7. 訓詁之次序─求證據【二】
  8. 訓詁之次序─求本字【一】
  9. 期中考試
  10. 訓詁之次序─求本字【二】
  11. 訓詁之次序─求語根【一】
  12. 訓詁之次序─求語根【二】
  13. 訓詁之次序─求語根【三】
  14. 應屆畢業生期末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