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大學教師教學大綱

課程資料

4173 公共管理 開課學期:0991
開課班級: 行管系 3A
授課教師:張世賢 必修 學年課 學分數:2.0 大典 0312 星期五 11:10-13:00
4173 PUBLIC MANAGEMENT 2010 Fall
Department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Management 3A
Professor:CHANG, SHIH-HSIEN Required Full Year Credits: 2.0 Da Dian 0312 Friday 11:10-13:00

發展願景

傳揚中華文化,促進跨領域創新,與時精進,邁向國際
It is our objective to promote Chinese culture, enhance cross-disciplinary innovation, seek constant advancement, and embrace global community.

辦學宗旨

秉承質樸堅毅校訓,承東西之道統,集中外之精華,研究高深學術, 培養專業人才,服務社會,致力中華文化之發揚, 促進國家發展.
Based on our motto—“Temperament, Simplicity, Strength, and Tenacity,” “inheriting the merits of the East and the West” and “absorbing the essence of Chinese and foreign cultures,” we make it our mission to pursue advanced research, develop professional talents, serve the society, promote Chinese culture and support national development.

校教育目標
校基本素養
校核心能力

院教育目標

全球化與兩岸發展
著眼本土與國家社會發展
公共政策與永續發展
跨領域研究與科際整合

系教育目標

公共行政與管理的基礎學養
知識經濟與全球網絡的視野
行政溝通與政策行銷的養成
人文關懷與科技整合的素養

系核心能力

具備公共行政暨管理領域的相關知識
具備行政企劃、行政實務的管理能力
具備行政溝通、協調、動員、行銷的能力
具備研究開發的能力
具備瞭解當代社會發展問題的能力
具備樂於參與團隊合作、公共服務的使命感
具備終身學習的熱忱

課程目標

1. 熟悉「公共管理」之理論與實務 2. 瞭解公部門管理之途徑和議題 3. 培養對「公共管理」之完整認知 4. 掌握公共管理發展脈絡與挑戰

課程能力

具備公共行政暨管理領域的相關知識 (比重 30%)
具備行政企劃、行政實務的管理能力 (比重 10%)
具備行政溝通、協調、動員、行銷的能力 (比重 10%)
具備研究開發的能力 (比重 10%)
具備瞭解當代社會發展問題的能力 (比重 10%)
具備樂於參與團隊合作、公共服務的使命感 (比重 20%)
具備終身學習的熱忱 (比重 10%)

課程概述

本課程旨在引導學生熟悉衍生自公共行政學領域的「公共管理」之重要理論、概念與特性,瞭解政府管理運
作之基本觀念和議題,從而進一步認識公部門效能管理之理論依據及實務策略;本課程也將適度介紹二十一世紀
公共管理發展過程與未來可能面臨之挑戰,培養學生對「公共管理」有整體性的認知,為將來進入公共行政與
管理等相關工作領域奠定實用的基礎。
本課程為學年課(上下學期,共4學分),本學期著重於「公共管理」基礎理論、概念、模型之介紹與分析,
以及政府在公共管理領域中扮演的角色、決策機制等。

This course is designed to help students become familiar with the critical theories,
concept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Public Management that once evolved from the field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understand basic issues and perspectives of governmental management
operations, and further realize both the theoretical underpinnings and pragmatic strategies
of the effective management in public sectors. It will properly introduce to the students the
evolutionary development of and possible future challenges facing Public Management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so as to foster their full understanding of Public Management and prepare them for graduate examinations in the related fields or career development.
As a yearly course, the current semester focuses on introduction and analysis of public
managemnet theories, concepts, and models as well as government role and decision
mechanisms in public management arena.

本課程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偏向國際視野的理論建構與實務啟示,以企業型政府理念來研究治理模式之內涵,並介紹英美澳紐再造經驗對我國的啟示。第二部分則偏向於管理理念的闡述,分別論及全面品質管理、顧及導向與非營利組織之管理,課責的概念與績效管理的落實,及其評估方法的多元評估模式與實務指南的標竿學習,以及對弱勢關懷的多元化目標。第三部分則多為管理管理技術的應用,包括知識管理、目標管理、危機管理、組織參與管理、組織再造工程、組織員額精簡、組織學習、團體建立、工作生活品質與組織發展等。希望能對公共管理B途徑研究取向融會貫通。
Public Management in this semester includes: knowledge management, knowledge organizations, organizational trust, social capital, management by objective,(MBO), crisis management, organizational participation, team-building, business process seengineering, down-sizing,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new public service, public governance, and the development and trend of public managemrnt.

公共管理授課大綱:
一、知識管理與型塑知識型組織
二、知識管理與組織信任
三、目標管理
四、危機管理
五、組織參與與管理與團隊建立
六、組織再造工程
七、組織員額精簡
八、組織學習與學習型組織
九、新公共服務
十、治理概論
十一、公共管理發展的新趨勢
十二、公共管理理論之超越

本課程旨在引導學生熟悉衍生自公共行政學領域的「公共管理」之重要理論、概念與特性,瞭解政府管理運作之
基本觀念和議題,從而進一步認識公部門效能管理之理論依據及實務策略;本課程也將適度介紹二十一世紀公共
管理之發展過程與未來可能面臨之挑戰,培養學生對「公共管理」有整體性的認知,為將來進入公共行政與管理
等相關工作領域奠定實用的基礎。

該課程為學年課(4學分、上下學期),本學期著重於探討公部門管理之實務運作,包括﹕預算管理、策略管理、組織
管理、政府再造、組織重整等議題。

This course is designed to help students become familiar with the critical theories, concept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Public Management that once evolved from the field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understand basic issues and perspectives
of governmental management operations, and further realize both the theoretical underpinnings and pragmatic strategies of
the effective management in public sectors. It will properly introduce to the students the evolutionary development of and
possible future challenges facing Public Management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so as to foster their full understanding of Public
Management and prepare them for graduate examinations in the related fields or career development.

目標:學習公共管理的理論、方法、程序與技能。本課程融入服務學習方法,促進學生個人成長、增進公共管理的溝通技巧、了解與包容各種多元化,應用專業知識,提升公民社會責任感與社會參與。
概述:
本課程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偏向國際視野的理論建構與實務啟示,以企業型政府理念來研究治理模式之內涵,並介紹英美澳紐再造經驗對我國的啟示。第二部分則偏向於管理理念的闡述,分別論及全面品質管理、顧及導向與非營利組織之管理,課責的概念與績效管理的落實,及其評估方法的多元評估模式與實務指南的標竿學習,以及對弱勢關懷的多元化目標。第三部分則多為管理管理技術的應用,包括知識管理、目標管理、危機管理、組織參與管理、組織再造工程、組織員額精簡、組織學習、團體建立、工作生活品質與組織發展等。希望能對公共管理B途徑研究取向融會貫通。
Public management includes: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management in theory and practice, corporative government, governmental reform, TQM, e-government, performance management in public sectors, multi-Source Assessment Model (MSA), benchmarking, diversity management, NPO management,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learning organization, trust management, MBO, crisis management, participating management, organizational reengineering, downsizing,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new public service, governance, new trend of public management development, and beyond public management.
公共管理授課大綱:
一、 公共管理理論與實務的發展
二、 企業型政府
三、 各國政府再造經驗
四、 全面品質管理
五、 電子化政府
六、 政府績效管理
七、 多元評估模式之研究
八、 標竿學習
九、 多元化管理
十、 非營利組織管理
十一、 知識管理與型塑知識型組織
十二、 知識管理與組織信任
十三、 目標管理
十四、 危機管理
十五、 組織參與管理與團隊建立
十六、 組織再造工程
十七、 組織員額精簡
十八、 組織學習與學習型組織
十九、 新公共服務
二十、 治理概論
二十一、 公共管理發展的新趨勢
二十二、 公共管理理論之超越

授課內容

目標:學習公共管理的理論、方法、程序與技能。本課程融入服務學習方法,促進學生個人成長、增進公共管理的溝通技巧、了解與包容各種多元化,應用專業知識,提升公民社會責任感與社會參與。
概述:
本課程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偏向國際視野的理論建構與實務啟示,以企業型政府理念來研究治理模式之內涵,並介紹英美澳紐再造經驗對我國的啟示。第二部分則偏向於管理理念的闡述,分別論及全面品質管理、顧及導向與非營利組織之管理,課責的概念與績效管理的落實,及其評估方法的多元評估模式與實務指南的標竿學習,以及對弱勢關懷的多元化目標。第三部分則多為管理管理技術的應用,包括知識管理、目標管理、危機管理、組織參與管理、組織再造工程、組織員額精簡、組織學習、團體建立、工作生活品質與組織發展等。希望能對公共管理B途徑研究取向融會貫通。
Public management includes: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management in theory and practice, corporative government, governmental reform, TQM, e-government, performance management in public sectors, multi-Source Assessment Model (MSA), benchmarking, diversity management, NPO management,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learning organization, trust management, MBO, crisis management, participating management, organizational reengineering, downsizing,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new public service, governance, new trend of public management development, and beyond public management.
公共管理授課大綱:
一、 公共管理理論與實務的發展
二、 企業型政府
三、 各國政府再造經驗
四、 全面品質管理
五、 電子化政府
六、 政府績效管理
七、 多元評估模式之研究
八、 標竿學習
九、 多元化管理
十、 非營利組織管理
十一、 知識管理與型塑知識型組織
十二、              知識管理與組織信任
十三、 目標管理
十四、 危機管理
十五、 組織參與管理與團隊建立
十六、 組織再造工程
十七、 組織員額精簡
十八、 組織學習與學習型組織
十九、 新公共服務
二十、 治理概論
二十一、 公共管理發展的新趨勢
二十二、 公共管理理論之超越

授課方式

以學生為主的互動式教學,分組出臨時測驗考題(代替點名)、分組(power-point)報告、分組評論,均以雙語(中、英)進行。教授講評、補充。

評量方式

期中考、期末考就是考「研究所」與「高考」的模擬考;課堂出席與討論狀況是期末學習總成績重要部分。依小考、上課power-point報告情況綜合評定分數(平常成績)(30%)、期中考(30%)、期末考(40%)。

上課用書

(師生應遵守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孫本初(2010),《公共管理》五版。台北:智勝文化。

參考書目

(師生應遵守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吳瓊恩、李允傑、陳銘薰(2005),《公共管理》。台北:空大。
詹中原等(1999),《新公共管理》。台北:五南。
Bhatta, Gambhir.,2006,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public management and governance.Armonk, N.Y.:M.E. Sharpe.
張怡,2006,有效政府 .上海市: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Callahan, Kathe et.al., 2005,Global public management . Thousand Oaks, CA.:Sage Publications
Tompkins, Jonathan., 2005, Organization theory and public management.Belmont,CA:Thomson Wadsworth.

輔導時間

教師聯絡資訊

Email:zsx3@faculty.pccu.edu.tw
分機:

課程進度

  1. 2010/09/17課程介紹

    指定研讀資料

    服務學習說明
  2. 2010/09/24公共管理理論與實務的發展

    備註

    分組報告、討論、講評、小考
  3. 2010/10/01企業型政府

    備註

    分組報告、討論、講評、小考
  4. 2010/10/08各國政府再造經驗

    備註

    分組報告、討論、講評、小考
  5. 2010/10/15我國政府再造經驗

    備註

    分組報告、討論、講評、小考
  6. 2010/10/22全面品質管理 (一)

    備註

    分組報告、討論、講評、小考
  7. 2010/10/29全面品質管理 (二)

    備註

    分組報告、討論、講評、小考
  8. 2010/11/05電子化政府(一)

    備註

    分組報告、討論、講評、小考
  9. 2010/11/12期中考
  10. 2010/11/19電子化政府(二)

    備註

    分組報告、討論、講評、小考
  11. 2010/11/26政府績效管理

    備註

    分組報告、討論、講評、小考
  12. 2010/12/03多元評估模式之研究

    備註

    分組報告、討論、講評、小考
  13. 2010/12/10標竿學習(一)

    備註

    分組報告、討論、講評、小考
  14. 2010/12/17標竿學習(二)

    備註

    分組報告、討論、講評、小考
  15. 2010/12/24多元化管理

    備註

    分組報告、討論、講評、小考
  16. 2010/12/31非營利組織

    備註

    分組報告、討論、講評、小考
  17. 2011/01/07知識管理

    備註

    分組報告、討論、講評、小考
  18. 2011/01/14期末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