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大學教師教學大綱

課程資料

Y839 跨域社會︰用身體體驗與AI說一場陽明山的建築故事 開課學期:1141
開課班級: AI建築 2
授課教師:鄭人豪 必修 學期課 學分數:2.0 大典 0413 星期五 11:10-13:00
Y839 TELL AN ARCHITECTURAL STORY OF YANGMINGSHAN THROUGH EMBODIED EXPERIENCE AND AI 2025 Fall
Spatial Intelligence in the AI Era: Cross-disciplinary Exploration of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entrepreneurship 2
Professor:CHENG, JEN-HAO Required Semester Credits: 2.0 Da Dian 0413 Friday 11:10-13:00

發展願景

傳揚中華文化,促進跨領域創新,與時精進,邁向國際
It is our objective to promote Chinese culture, enhance cross-disciplinary innovation, seek constant advancement, and embrace global community.

辦學宗旨

秉承質樸堅毅校訓,承東西之道統,集中外之精華,研究高深學術, 培養專業人才,服務社會,致力中華文化之發揚, 促進國家發展.
Based on our motto—“Temperament, Simplicity, Strength, and Tenacity,” “inheriting the merits of the East and the West” and “absorbing the essence of Chinese and foreign cultures,” we make it our mission to pursue advanced research, develop professional talents, serve the society, promote Chinese culture and support national development.

校教育目標
校基本素養
校核心能力

通識教育理念

本校通識課程的學習在提供學生建立廣博的知識基礎,以厚植學生跨域知能整合的能力,並奠定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能。

通識教育目標

認識與理解多元文化
關懷與省思當代社會議題
具備科學素養與資訊應用的能力
增進語言溝通與表達的能力

通識教育特色

1.開設富涵中華文化課程,華岡博物館營造人文學習環境。
2.本校通識課程師資齊備。
3.多元跨域課程選項。
4.本校教師自編多門通識教材書籍。

教學目標

關懷與省思當代社會議題$具備科學素養與資訊應用的能力

教學目標內涵

探索陽明山自然建築智慧,反思其在現代生活中的永續價值,激發學生對傳統建築的興趣。 結合AI科技與實地體驗,學習分析不同時期建築特色,體驗建築與自然環境的互動。 培養學生透過五感體驗與AI敘事,理解建築、環境與生活的關聯,促進自我啟發與身心平衡。

課程能力

藝術品味與人文涵養 (比重 25%)
國際視野與多元文化 (比重 25%)
社會關懷與公民責任 (比重 25%)
邏輯思維與運算能力 (比重 25%)

課程概述

陽明山,昔稱草山,是一片匯聚凱達格蘭族、漢人、荷蘭、西班牙、日本等多元文化的土地。歷經不同行政時期的演變,陽明山展現出豐富多樣的生活地景:從運用在地建材(泥土、稻草、奇里岸岩)搭建的清代土角厝、石頭屋、磚造閩式建築,到日治時期的日式宿舍、美軍協防時期的美式建築,直至國民政府來台後所興建的現代建築。這些建築形式與自然環境共生,成為記錄陽明山多元文化的生活故事。本課程將帶領學生探訪陽明山的歷史建築,以體驗活動、攝影、訪談等方式深入認識這些生活地景。同時,運用AI科技協助分析並呈現不同時期的建築特色,進而解讀建築與環境、人類生活的密切關係。透過與在地居民的交流,學生將親身感受陽明山的文化脈絡,學習如何運用科技與感官經驗,書寫一場結合身心療癒的建築故事。 Yangmingshan, formerly known as Caoshan, is a land rich in diverse cultural influences, bringing together the traditions of the Ketagalan people, Han Chinese, Dutch, Spanish, Japanese, and others. Over different administrative periods, Yangmingshan has developed a vibrant and diverse landscape of everyday life: from traditional Qing-era mud huts, stone houses, and Minnan-style brick architecture built with local materials (earth, straw, and Chihsingyen rock), to Japanese-style dormitories from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American-style buildings from the U.S. defense period, and modern structures built after the arrival of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 These architectural forms coexist with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preserving the story of Yangmingshan’s multicultural life. This course will lead students on an exploration of Yangmingshan’s historical architecture, using experiential activities, photography, and interviews to gain deeper insights into these living landscapes. Leveraging AI technology, students will analyze and showcase architectural features from different periods, uncovering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chitecture, environment, and human life. Through interactions with local residents, students will experience the cultural threads of Yangmingshan firsthand, learning how to combine technology and sensory experience to craft an architectural story that embraces both mind and body in a healing journey.

授課內容

陽明山昔稱草山,先後有凱達格蘭族、漢人、荷蘭、西班牙、日本等不同族群居住在這塊土地上,由先民與自然環境共同生活,在不同時期、不同地點發展出不同的產業與生活型態,因應生活所需的建築與地景自然而然的與環境融合成為「生活地景」,透過書寫不同時代的不同文化在這塊土地上留下完全不同的建築形式,包括清代運用以在地建材(泥土與稻草、奇里岸岩)搭建的土角厝、石頭屋、磚造閩式建築、日治時期的日式宿舍、美軍協防時興建的美式建築,到晚進國民政府來台後所興建的建築物。各個族群在這塊土地上生活、生產因此形成陽明山特有且豐富多元的「生活地景故事」。本課程將帶著學生探訪陽明山不同時期的建築,透過學生與在地居民合作,以攝影、會話、訪談等方式譜一場陽明山的建築故事。

授課方式

1. 課堂講授
2. 讀書與講座分享會
4. 課堂討論
1. Lectures
2. Reading and Lecture Sharing Session
4. Class discussion

評量方式

課程能力
/評量方式
建築及都市設計能力 (比重 40%)環境控制專業能力 (比重 10%)工程技術與管理能力 (比重 10%)電腦輔助及數位設計能力 (比重 10%)環境規劃及建築計畫專業能力 (比重 20%)建築歷史及理論 (比重 10%)
在地建築與地景觀察能力%%
實地訪談與敘事整理能力%%
AI工具應用與創作整合能力%%
創意成果表現與敘事表達%%
課程參與與自我反思%%

上課用書

(師生應遵守智慧財產權觀念及不得不法影印、下載及散布)
吳芝儀,廖梅花,質性研究入門:紮根理論研究方法,濤石出版社
吳良鏞,2001,人居環境科學導論,中国速鏡 工业出版杜。
張文忠、於建輝、李業錦、黨雲曉,2013,人居環境與居民空間行為,科學出版社。

參考書目

(師生應遵守智慧財產權觀念及不得不法影印、下載及散布)
吳芝儀,廖梅花,質性研究入門:紮根理論研究方法,濤石出版社
吳良鏞,2001,人居環境科學導論,中国速鏡 工业出版杜。
張文忠、於建輝、李業錦、黨雲曉,2013,人居環境與居民空間行為,科學出版社。

其他備註

本課程將與臺北市都市更新處合作於臺北市都市更新解壓縮旗艦館以都市文化治理、都市策展與社區營造、老屋新生與都市生活想像等三大主題邀請專家學者或城市實踐家進行導讀與講座,講座邀請對象暫訂如下:
壹:都市文化治理
1. 殷寶寧老師 《在建築與文化之間,我們設計》
2. 高郁婷 導讀收縮城市
3. 林心如 導讀 koolhaas的理念與落實

貳:都市策展/社區營造 對談:
4. 吳宜宴 老屋新生/城市微旅行/城市觀察
5. 鍵樺 +海龜 /台南築角
   謝沛穎 老師/水保局青年回游計畫
6. 城市策展  鞏書章
7. 藝術與設計介入   周育如  

參: 老屋新生與都市生活想像
8.台北與台南雙城老屋對談
9.馬世芳, 許允斌, 姚瑞中, 陳光達, 黃威融 <在台北生存的一百個理由>

輔導時間

教師聯絡資訊

Email:zrh2@ulive.pccu.edu.tw
分機: 41335

課程進度

  1. 2025/09/19課程導論:身體、AI與建築故事的交會
    課程介紹、核心問題討論:什麼是「用身體體驗建築」?AI如何說故事?
    課程介紹、核心問題討論:什麼是「用身體體驗建築」?AI如何說故事?

    備註

    課程介紹、核心問題討論:什麼是「用身體體驗建築」?AI如何說故事?
  2. 2025/09/26陽明山的前世今生:歷史地景導論
  3. 2025/10/03生活地景與建築:從土地出發的空間閱讀
  4. 2025/10/10自然建築的理念與實踐(I)
  5. 2025/10/17自然建築的理念與實踐(II)
  6. 2025/10/24舊地新感:陽明山建築導覽實察(一)
  7. 2025/10/31舊地新感:陽明山建築導覽實察(二)
  8. 2025/11/07訪談方法與在地居民互動
  9. 2025/11/14建築敘事工作坊(I):說一個建築的故事
  10. 2025/11/21建築敘事工作坊(II):AI作為共創者
  11. 2025/11/28人工智慧與空間感知的結合
  12. 2025/12/05創作實作(一):數位故事草稿發表
  13. 2025/12/12創作實作(二):再地探訪與內容修正
  14. 2025/12/19創作實作(三):故事整合與編輯
  15. 2025/12/26建築故事展演與分享(I)
  16. 2026/01/02建築故事展演與分享(II)暨課程總結
  17. 2026/01/09校外參訪
  18. 2026/01/16校外參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