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資料
M641 族群、文化與觀光
|
開課學期:1141
|
開課班級:
地理系 4
|
授課教師:陳英任
|
選修
|
學期課
|
學分數:2.0
|
大義 0301 星期三 11:10-13:00
|
M641 ETHNICITY, CULTURE AND TRAVELLING
|
2025 Fall
|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4
|
Professor:CHEN, YIN-JEN
|
Elective
|
Semester
|
Credits:
2.0
|
Da Yi 0301 Wednesday 11:10-13:00
|
發展願景
傳揚中華文化,促進跨領域創新,與時精進,邁向國際
It is our objective to promote Chinese culture, enhance cross-disciplinary innovation, seek constant advancement, and embrace global community.
辦學宗旨
秉承質樸堅毅校訓,承東西之道統,集中外之精華,研究高深學術, 培養專業人才,服務社會,致力中華文化之發揚, 促進國家發展.
Based on our motto—“Temperament, Simplicity, Strength, and Tenacity,” “inheriting the merits of the East and the West” and “absorbing the essence of Chinese and foreign cultures,” we make it our mission to pursue advanced research, develop professional talents, serve the society, promote Chinese culture and support national development.
校教育目標
校基本素養
校核心能力
院核心能力
自然科學理論與工程知識之整合應用。Integrated application of scientific theories and engineering knowledge.
問題分析、實驗設計與實作驗證之能力。Ability to analyze problems, design experiments, and validate solutions through practical implementation.
邏輯性思考與科技運用之能力。Logical thinking and effective use of technology.
跨領域整合與創新研發。Cross-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v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國際視野、團隊合作與溝通協調之能力。Global perspectives, teamwork, and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skills.
具備職業倫理與社會責任之專業態度。Professional attitude with a commitment to ethics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系教育目標
培育理論與實務並重的地理專業人才
訓練具卓越的科技專業競爭力人才
培養具備國際觀及多元化教育人才
系核心能力
具備正確地理專業觀念與認知
開拓國際視野與跨領域專業技能
問題認知及解決能力
暸解當代科學技術發展
認同地理環境永續發展意識
關懷社會環境的適切性及人與地的和諧共生
課程目標
1. 介紹文化地理學的族群、文化與觀光相關理論。
2. 討論在全球化的語境下,觀光如何反饋並影響族群與文化的發展。
3. 應用實境解謎的實務操作,紀錄與反饋族群與文化。
課程能力
具備正確地理專業觀念與認知 (比重 20%)
開拓國際視野與跨領域專業技能 (比重 10%)
問題認知及解決能力 (比重 20%)
暸解當代科學技術發展 (比重 20%)
認同地理環境永續發展意識 (比重 15%)
關懷社會環境的適切性及人與地的和諧共生 (比重 15%)
課程概述
台灣是一個融合多元族群與文化的場域。族群、文化與觀光作為探討的領域是基於相同的歷史、文化、習俗、語言、宗教、慣習等所產生的空間交互作用,與地理發展間息息相關。今日,在全球化的過程中,族群與文化成為觀光的一個環節,不僅是影響當地發展也由族群來詮釋出新的文化樣貌。觀光客的凝視與當地人的自我凝視引發了諸多值得探討的議題,觸及文化形塑、觀光衝擊乃至文化揉雜之省思。本課程透過文化研究的視角,結合文化地理學。首先將介紹族群之基礎理論,例如我者與他者等,接著將依序聚焦地方發展、地理資源、觀光的作用力等議題,也將藉著實境解謎的操作,讓學生透過田野調查來審視選定地區的觀光化現象並反饋到對地方族群與文化的影響。
授課內容
台灣是一個融合多元族群與文化的場域。族群、文化與觀光作為探討的領域是基於相同的歷史、文化、習俗、語言、宗教、慣習等所產生的空間交互作用,與地理發展間息息相關。今日,在全球化的過程中,族群與文化成為觀光的一個環節,不僅是影響當地發展也由族群來詮釋出新的文化樣貌。觀光客的凝視與當地人的自我凝視引發了諸多值得探討的議題,觸及文化形塑、觀光衝擊乃至文化揉雜之省思。本課程透過文化研究的視角,結合文化地理學。首先將介紹族群之基礎理論,例如我者與他者等,接著將依序聚焦地方發展、地理資源、觀光的作用力等議題,讓學生透過田野調查來審視選定地區的觀光化現象並反饋到對地方族群與文化的影響。
授課方式
課堂講授,期中考試、分組討論,影片欣賞、期末報告
評量方式
上課用書
(師生應遵守智慧財產權觀念及不得不法影印、下載及散布)
伊莉莎白・貝克,2015,《旅行的異義:一起揭開旅遊暗黑真相的環球之旅》譯者:吳緯疆,台北:八旗文化,頁293-330
參考書目
(師生應遵守智慧財產權觀念及不得不法影印、下載及散布)
彭麗君,2010,〈成龍的表演論述和香港旅遊業〉,收到彭麗君,《黃昏未晚:後九七香港電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頁43-66。
課程需求
要報告
分組報告
要考試期中考試
要分組討論分組報告
輔導時間
教師聯絡資訊
Email:cyr16@ulive.pccu.edu.tw
分機:25536
課程進度
2024/12/31 | 專題作業,請擇定一個特定你想參加或已經參加的"族群"文化或活動,並請詳細敘明原因、內容與過程,並書寫心得。 |
2025/01/07 | 校內演講/講座,請選擇校內或校外的文化或族群活動,並附上參與照片及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