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大學教師教學大綱

課程資料

K588 中國中古女性史 開課學期:1112
開課班級: 史學系 3
授課教師:王萬雋 選修 學期課 學分數:2.0 大典 0315 星期四 08:10-10:00
K588 WOMEN IN EARLY IMPERIAL CHINA 2023 Spring
Department of History 3
Professor:WANG, WAN-CHUN Elective Semester Credits: 2.0 Da Dian 0315 Thursday 08:10-10:00

發展願景

傳揚中華文化,促進跨領域創新,與時精進,邁向國際
It is our objective to promote Chinese culture, enhance cross-disciplinary innovation, seek constant advancement, and embrace global community.

辦學宗旨

秉承質樸堅毅校訓,承東西之道統,集中外之精華,研究高深學術, 培養專業人才,服務社會,致力中華文化之發揚, 促進國家發展.
Based on our motto—“Temperament, Simplicity, Strength, and Tenacity,” “inheriting the merits of the East and the West” and “absorbing the essence of Chinese and foreign cultures,” we make it our mission to pursue advanced research, develop professional talents, serve the society, promote Chinese culture and support national development.

校教育目標
校基本素養
校核心能力

院教育目標

兼通中西,並知新舊的文、史、哲專業人才
發揚中華文化,創造現代中國新文化
養成寬大胸襟與世界觀的現代文化人

院核心能力

典籍的解讀能力
文字的表達能力
是非的判斷能力
正確的史觀

系教育目標

具備專業歷史知識,養成史學專業人才。
掌握史學方法,學習歷史寫作。
培育應用史學的知能,擴大史學專業的領域。
陶鑄人文素養與社會關懷,且能具備全球視野。

系核心能力

1-1蒐集史料與解讀史料的能力;
1-2具備史學專業基本素養的能力。
2-1 歷史專題寫作的能力;
2-2 溝通表達與學術討論的能力。
3-1 口述採訪與田野調查的能力;
3-2 文史相關議題之闡述的能力。
4-1 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4-2 具備人文精神與世界觀的能力。

課程目標

1.建立中古女性史的基本知識 2.認識中古女性史的研究現況 3.加強歷史理解中的性別意識

課程能力

1-1蒐集史料與解讀史料的能力; (比重 20%)
1-2具備史學專業基本素養的能力。 (比重 20%)
2-1 歷史專題寫作的能力; (比重 10%)
2-2 溝通表達與學術討論的能力。 (比重 10%)
3-1 口述採訪與田野調查的能力; (比重 10%)
3-2 文史相關議題之闡述的能力。 (比重 10%)
4-1 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比重 10%)
4-2 具備人文精神與世界觀的能力。 (比重 10%)

課程概述

本課程主要講授漢唐之間女性活動的多項面貌,並討論中國中古時代的各項性別關係議題。希望透過本課程,建立學生對於中古女性史的基本知識,也稍微了解目前學界的研究現況,提升性別意識。

授課內容

    本課程主要講授漢唐之間女性活動的多項面貌,並討論中國中古時代的各項性別關係議題。因為女性留下來的資料不多,故特別著重從多樣性的文獻去探索女性的訊息。並透過各堂討論和寫作,訓練學生閱讀與思考,與撰寫的能力。

授課方式

PPT講授,並適時以影片進行教學

評量方式

課程能力
/評量方式
1-1蒐集史料與解讀史料的能力; (比重 20%)1-2具備史學專業基本素養的能力。 (比重 20%)2-1 歷史專題寫作的能力; (比重 10%)2-2 溝通表達與學術討論的能力。 (比重 10%)3-1 口述採訪與田野調查的能力; (比重 10%)3-2 文史相關議題之闡述的能力。 (比重 10%)4-1 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比重 10%)4-2 具備人文精神與世界觀的能力。 (比重 10%)
期中測驗評量%%%%%%%%%
期末測驗評量%%%%%%%%%
作業%%%%%%%%%
課堂參與%%%%%%%%%
出席紀錄考核評量%%%%%%%%%

上課用書

(師生應遵守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自編講義
李貞德,《公主之死》(臺北:三民書局,2001)。

參考書目

(師生應遵守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1. 李貞德,1999,〈傑出女性、性別與歷史研究〉,收入王雅各主編,《性屬關係》下冊「性別與文化再現」(臺北:心理出版社)頁1-16。原刊於台大人口與性別研究中心《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50,頁19-26。
2. 李貞德,《女人的中國醫療史―漢唐之間的健康照顧與性別》(臺北:三民書局,2008)
3. 李貞德主編,《中國史新論 性別史分冊》(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9)。
4. 王子今,《古史性別研究叢稿》(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2004)。
5. 李玉珍,《唐代的比丘尼》(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
6. 李志生,《中國古代婦女研究入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7. 杜芳琴、王政主編,《中國歷史中的婦女與性別》(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
8. 姚平著,《唐代婦女的生命歷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9. 姚平著,《唐代的社會與性別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
10. 陳弱水,《唐代婦女文化與家庭生活》(臺北:允晨文化,2007)。
11. 張承宗,《六朝婦女》(南京:南京出版社,2012)。
12. 黃旨彥,《公主政治―魏晉南北朝政治史的性別考察》(新北:稻香出版社,2013)。
13. 游鑒明、胡纓、季家珍主編,《重讀中國女性生命故事》(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11)。
14. 萬軍杰,《唐代女性的生前與卒後―圍繞墓志資料展開的若干探討》(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
15. 蒲慕州主編,《禮法與信仰―中國古代女性研究論考》(香港:商務印書館,2013)。
16. 鄧小南主編,《唐宋女性與社會(上下冊)》(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
17. 鄧小南、王政、游鑒明主編,《中國婦女史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18. 鄭雅如,《情感與制度:魏晉時代的母子關係》(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2001)。
19. 劉詠聰,《德•才•色•權―論中國古代女性》(臺北:麥田出版,1998)。
20. 顧麗華,《漢代婦女生活型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2012)。
21. 《中國婦女史論集》(一至十二集)(新北:稻香出版社,1981-)。
22.  小濱正子等編,《被埋沒的足跡:中國性別史研究入門》(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2020)。

課程需求

要報告

要考試

輔導時間

教師聯絡資訊

Email:wwj6@ulive.pccu.edu.tw
分機:21617

課程進度

  1. 2023/02/16一、  導論(課程說明、評分方式)
  2. 2023/02/23二、  性別中的權力與規範
  3. 2023/03/02三、 婚姻禮俗
  4. 2023/03/09四、 女子教育與女教書
  5. 2023/03/16五、 夫妻關係與妾
  6. 2023/03/23六、 女性的離婚與再嫁
  7. 2023/03/30七、 兩性交往、情愛與貞節觀
  8. 2023/04/06校慶補假
  9. 2023/04/13期中考週
  10. 2023/04/20八、 生育文化
  11. 2023/04/27九、 母親與家庭照顧
  12. 2023/05/04十、 母子關係與不舉子
  13. 2023/05/11十一、   從牝雞司晨到一代女皇:漢唐之間的女性與政治
  14. 2023/05/18十二、    《公主之死》討論
  15. 2023/05/25十三、    出家:佛教與女性的另一種選擇
  16. 2023/06/01期末考
  17. 2023/06/08停課
  18. 2023/06/15學期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