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資料
5898 輔導原理與實務
|
開課學期:1101
|
開課班級:
教育系 2
|
授課教師:單文經
|
必修
|
學期課
|
學分數:2.0
|
大孝 0612 星期三 08:10-10:00
|
5898 PRINCIPLE AND PRACTICE OF GUIDANCE
|
2021 Fall
|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2
|
Professor:SHAN, WEN-JING
|
Required
|
Semester
|
Credits:
2.0
|
Da Xiao 0612 Wednesday 08:10-10:00
|
發展願景
傳揚中華文化,促進跨領域創新,與時精進,邁向國際
It is our objective to promote Chinese culture, enhance cross-disciplinary innovation, seek constant advancement, and embrace global community.
辦學宗旨
秉承質樸堅毅校訓,承東西之道統,集中外之精華,研究高深學術, 培養專業人才,服務社會,致力中華文化之發揚, 促進國家發展.
Based on our motto—“Temperament, Simplicity, Strength, and Tenacity,” “inheriting the merits of the East and the West” and “absorbing the essence of Chinese and foreign cultures,” we make it our mission to pursue advanced research, develop professional talents, serve the society, promote Chinese culture and support national development.
校教育目標
校基本素養
校核心能力
院教育目標
落實全人教育
陶鎔多元能力、敬業精神及國際視野
養成人格健全、身心健康之專門人才
院核心能力
學術研究能力
專業服務能力
社會實踐能力
文化承啟能力
系教育目標
培養優質中學教師
培養教育學術研究人才
培養教育行政人才
培養文教相關產業人才
系核心能力
教學專業發展能力
學術研究基礎能力
文教行政管理能力
語文溝通表達能力
教育科技應用能力
課程目標
※課程大綱:
具體而言,本課程之教學主題,舉其要者,如次︰
一、輔導概念篇
(一)學校輔導工作的內涵
(二)輔導組織與人員
(三)三級預防輔導模式
二、輔導實務篇
(一)學校輔導工作的方法
(二)人際關係欠佳學生輔導案例
(三)情緒障礙學生輔導案例
(四)學習障礙學生輔導案例
※素養指標:
I1-1 了解有關教育目的和價值的主要理論或思想,以建構自身的教育理念與信念。
I1-3 了解我國教育政策、法規及學校實務,以作為教育實踐基礎。
I2-1 了解並尊重學生身心發展、社經及文化背景的差異,以作為教學與輔導的依據。
I2-2 了解並運用學習原理,以符合學生個別學習需求與發展。
I2-3 了解特殊需求學生的特質與鑑定歷程,以提供適切的教育與支持。
I4-1 應用正向支持原理,共創安全、友善及對話的班級與學習環境,以養成學生良好品格及有效學習。
I4-2 應用輔導原理與技巧進行學生輔導,以促進適性發展。
I5-1 思辨與認同教師專業倫理,以維護學生福祉。
I5-2 透過教育實踐關懷弱勢學生,以體認教師專業角色。
I5-3 透過教育實踐與省思,以發展溝通、團隊合作、問題解決及持續專業成長的意願與能力。
※核心內容:
教育本質、教育目的與內容、教育與社會變遷及進步、我國主要教育政策、法規及實務、主要身
心發展理論及其教育應用、主要學習理論及其教育應用、主要學習動機理論及其教育應用、學習
策略、身心、社經與文化等背景差異及其與學習、發展的關係、學生特質與需求的辨識、特殊教
育學生的特質與鑑定歷程、特殊教育學生個別化教育計畫/個別輔導計畫、主要輔導理論、輔導技巧與正向管教、三級輔導與資源整合、學生輔導倫理與主要法規、班級經營的意義、目的、內容與方法、學生自律與自治、親師生關係、教師專業、倫理及其承諾、教師專業角色及其權利與義務、教師角色與社區關係、教師自我反思、溝通互動與解決問題、教師專業社群與終身學習
※融入議題:
性別平等教育、人權教育、品德教育、生命教育、法治教育、防災教育、家庭教育、生涯規劃教
育、多元文化教育、原住民族教育、新移民教育、本土教育、生活教育、修復式正義
課程能力
教學專業發展能力 (比重 30%)
學術研究基礎能力 (比重 10%)
文教行政管理能力 (比重 20%)
語文溝通表達能力 (比重 20%)
教育科技應用能力 (比重 20%)
課程概述
一、我國自2006年「教育基本法」納入「零體罰」的規定後,從此學校教育便不再允許有體罰的情形,惟因懲罰與體罰的分際尚未明確,可能導致教師在輔導管教時動輒得咎,工作上感受到無比的壓力。職是,本課程旨在培養師資學生具備學生正向輔導管教的知能,以便未來能勝任教師的學生輔導與班級經營工作。
(英文)
二、本課程在增進學生對於生活輔導、學習輔導、生涯輔導、個別諮商、團體諮商、心理諮詢等主題的了解和應用,奠定輔導系統知識和實際應用的基礎,作為未來從事教學和輔導工作的預備。 The purpose of this course is to increas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theories and practices of guidance and counseling. The topics to be discussed are life guidance, learning guidance, career guidance, individual counseling, group counseling, and psychological consultation, etc. Students are expected to master the techniques of guidance and counseling in order to be employed as qualified teachers well prepared in the contexts of formal education.
授課內容
第一篇 輔導概念篇
第1章 輔導的基本概念
第2章 輔導組織與人員
第3章 學校輔導工作的內涵
第4章 三級預防的輔導模式
第二篇 輔導方法篇
第5章 個別諮商
第6章 團體輔導
第7章 心理測驗與應用
第8章 個案研究與管理
第三篇 輔導實務篇
第9章 人際困境學生的認識與輔導
第10章 中輟生的認識與輔導
第11章 心理疾病學生的認識與輔導
第12章 自殺危機學生的認識與輔導
授課方式
1.教師講授:任課教師依照課程進度,針對教材內容進行講授說明、引導深究,以及相關資料補充。
2.分組活動:針對每章的八個問題反思以及上課重要主題,進行各組的經驗分享與心得討論,並適時請各組報告討論結果。
3.影片欣賞:由任課教師挑選影片於課程中播放,觀賞完畢由教師做簡單引導後,請各組進一步深究與討論。
4.參觀訪談:利用課餘時間,請各組至國小、國中或高中進行實地參觀訪問,以了解各校學校輔導工作的實施現況與相關問題。
5.若因實際需要,將使用本校雲端教學系統Microsoft Teams,以同步方式進行課堂教學。
評量方式
上課用書
(師生應遵守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黃政昌(主編)、黃政昌、黃瑛琪、連秀鸞、陳玉芳(著)(2012)。輔導原理與實務。台北市:心理。
參考書目
(師生應遵守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陸方鈺儀、李文玉清(2011)。學校輔導:趨勢與實務。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
王文秀、田秀蘭、廖鳳池(2011)。兒童輔導原理(第三版)。台北市:心理。
許維素(主編)、孫守湉、林秀玲(譯)(2011)。教師諮商技巧(第二版)(原作者:J. A. Kottler & E. Kottler)。台北市:心理。
蘇益志(2011)。一個社工師的喃喃自語:青少年輔導工作手記。台北市:心理。
林進材、林香河(2011)。反霸凌完全手冊:案例與策略。台北市:五南。
林萬億、黃韻如(2010)。學校輔導團隊工作:學校社會工作師、輔導教師與心理師的合作(第四版)。台北市:五南。
鄔佩麗、陳麗英(2010)。輔導原理與實務。台北市:雙葉。
高雄市學生心理諮商中心(2010)。我不壞,我只想要愛:高雄市諮商案例故事集。台北市:心靈工坊。
鍾宛蓉(2010)。學校,請你這樣保護我:校園性侵害、性騷擾防治暨應對指南。台北市:五南。
林幸台、田秀蘭、張小鳳、張德聰(2010)。生涯輔導。台北市:心理。
教育部(2009)。校園安全與生活輔導案例彙編:校園的守護天使。台北市:作者。
吳淑芳、姜鵬珠、蔡金涼(2008)。柔軟心.輔導情:兒童適應困難的輔導實務。台北市:洪葉。
黃政昌(主編)(2008)。你快樂嗎?大學生的心理衛生。台北市:心理。
高強華(2008)。校園衝突與危機處理。台北市:師大書苑。
林清文(2007)。學校輔導。台北市:雙葉。
黃政昌(主編)(2007)。大學導師輔導工作實務。台北市:心理。
劉焜輝(主編)(2007)。輔導原理與實務(第二版)。台北市:三民。
陳金定(2007)。青少年發展與適應問題:理論與實務。台北市:心理。
陳李綢(2005)。個案研究:理論與實務。台北市:心理。
王以仁、吳芝儀、林明傑、黃財尉、陳慧女(譯)(2004)。學校輔導與諮商(原作者:J. J. Schmidt)。嘉義市:濤石。
周甘逢、徐西森、龔心怡、連廷嘉、黃明娟(2003)。輔導原理與實務。高雄市:復文。
何英奇,毛國楠,張景媛,周文欽(2001)。學習輔導。台北市:心理。
宋湘齡、林幸台、鄭熙彥(2000)。學校輔導工作的理論與實施(增定版)。高雄市:復文。
馮觀富(編著)(1997)。輔導原理與實務。台北市:心理。
賴保禎、周文欽、張德聰(1993)。輔導原理與實務。新北市:國立空中大學。
吳武典(1994)。國小怎樣實施輔導工作。台北市:心理。
吳武典、王文秀、李湘屏、周美伶、陳金定、陳明終……鄭玄藏(1990)。輔導原理。台北市:心理。
輔導時間
- 星期一 12:00-13:00
- 星期三 10:00-13:00
- 星期五 10:00-11:00
- 星期六 10:00-11:00
教師聯絡資訊
Email:swj@ulive.pccu.edu.tw
分機:
課程進度
2021/09/20 | 第1章 輔導的基本概念+備註初步分組+排位 |
2021/09/27 | 第2章 輔導組織與人員備註完成分組+分工 |
2021/10/04 | 學校輔導工作的內涵學校輔導工作的模式 |
2021/10/25 | 第5章 個別諮商之一/影片觀賞心得分組討論 |
2021/11/01 | 第5章 個別諮商之二+影片觀賞心得備註上傳影心得 |
2021/11/29 | 第8章 心理測驗1備註上傳習心得2;完成參訪+交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