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資料
8513 台灣音樂史
|
開課學期:1091
|
開課班級:
國樂系 4
|
授課教師:孫俊彥
|
必修
|
學期課
|
學分數:2.0
|
曉峰 0903 星期一 15:10-17:00
|
8513 HISTORY OF TAIWANESE MUSIC
|
2020 Fall
|
Department of Chinese Music 4
|
Professor:SUN, CHUN-YEN
|
Required
|
Semester
|
Credits:
2.0
|
Xiao Feng 0903 Monday 15:10-17:00
|
發展願景
傳揚中華文化,促進跨領域創新,與時精進,邁向國際
It is our objective to promote Chinese culture, enhance cross-disciplinary innovation, seek constant advancement, and embrace global community.
辦學宗旨
秉承質樸堅毅校訓,承東西之道統,集中外之精華,研究高深學術, 培養專業人才,服務社會,致力中華文化之發揚, 促進國家發展.
Based on our motto—“Temperament, Simplicity, Strength, and Tenacity,” “inheriting the merits of the East and the West” and “absorbing the essence of Chinese and foreign cultures,” we make it our mission to pursue advanced research, develop professional talents, serve the society, promote Chinese culture and support national development.
校教育目標
校基本素養
校核心能力
院教育目標
以創意為專業核心,人文素養為基礎,培育兼具理論與實務素養之人才
提升心手相通思考邏輯能力,培養理論與鑑賞兼具之專業教育人才
培育具高度整合、溝通與專業表達能力之展演與創作人才
培訓推動藝術產業交流與拓展應用國際藝術資源互動之能力
推動藝術活動社會化,達到回饋社會與尊重生命之態度
院核心能力
藝術展演與實務策劃能力
專業素養與實務創作能力
藝術創新與整合應用能力
專業教學與理論研究能力
藝術行政及創意行銷能力
溝通協調與團隊合作能力
國際視野與多元文化素養之能力
多元關懷與主動學習能力
系教育目標
培育傳統音樂演奏、教學、創作人才
培育藝術管理與行銷能力之人才
培育結合藝術與數位科技能力之人才
培育專業知識之探討與分析研究能力之人才
培育國際視野與多元文化素養之人才
培育關懷社會的熱忱與尊重生命態度能力之人才
培育終身學習的意願與能力之人才
系核心能力
音樂專業基本素養與實務能力
學術理論、文獻討論及論文寫作之分析整合與應用能力
公開演奏能力
專業教學能力
創意行銷能力
與國際接軌之相關外語能力
溝通協調及團隊合作能力
課程目標
培養學生認識台灣各種不同族群傳統音樂的歷史發展、音樂風格、樂曲種類與形式,以及在近代快速變遷的社會中所產生的改變(包括衰落與創新)。
課程能力
音樂專業基本素養與實務能力 (比重 40%)
學術理論、文獻討論及論文寫作之分析整合與應用能力
(比重 20%)
專業教學能力 (比重 20%)
溝通協調及團隊合作能力 (比重 20%)
課程概述
西洋音樂傳入台灣之後在台灣本土所發展出的西式新音樂創作,以及大眾傳播媒體和流行音樂的發展,亦為本課程所觀照的另一焦點。希望藉由課程內容,使學生對本土音樂有更深入的了解,能夠欣賞傳統音樂的美,並且思考音樂與日常生活、社會、政治的互動關係,以及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之下,開創台灣音樂未來的發展方向。
本課程規劃以台灣歷史面向,介紹、分析台灣之音樂,以內容而言,可分為漢族傳統音樂、原住民音樂、當代音樂,以及流行音樂等。其中漢族傳統音樂包含從中國大陸傳入台灣之南北管音樂、戲曲音樂和傳統國樂等;原住民音樂包含台灣各地原住民之音樂;當代音樂主要是介紹音樂作曲技巧受到歐洲藝術音樂或美國、日本等音樂之影響,而新創發的藝術音樂;流行音樂的範圍比較寬,除了當代流行之通俗音樂之外,還包含各地各族群之民歌等。以台灣歷史分時期,將各樂種介紹給同學,使同學能從各樂種音樂的實例中,了解台灣音樂之各種現象與發展。
授課內容
本課程將介紹臺灣自荷西時期至今的各種音樂發展,並介紹各種代表樂種。本課程講授內容除了包括臺灣各時期各類音樂發展的介紹,並注重音樂與生活環境、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相互關係之探討。
This course introduces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musical genres and styles of traditional music of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in Taiwan, as well as their changes in moder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new” music influenced by Western music, popular music, and musical life under mass media, are also important topics of this course. Through these contents, students may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music of our own land, and think about how music interacts with daily life, and social or political events. Furthermore, we may also consider that facing the waves of globalization, how to create new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for Taiwanese music in the future.
授課方式
教師課堂講授,輔以影片及音樂資料
評量方式
上課用書
(師生應遵守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教師自編講義
參考書目
(師生應遵守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呂鈺秀,《臺灣音樂史》。台北:五南圖書,2003。
呂錘寬,《臺灣傳統音樂》。台北:東華書局,1996。
呂錘寬,《臺灣傳統音樂概論:歌樂篇》,臺北:五南,2005。
呂錘寬,《臺灣傳統音樂概論:器樂篇》,臺北:五南,2007。
林谷芳編,《本土音樂的傳唱與欣賞》。台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0。
徐亞湘,《日治時期中國戲班在台灣》。台北:南天書局,2000。
許常惠,《臺灣音樂史初稿》。台北:全音樂譜出版社,1994。
陳郁秀編,《臺灣音樂閱覽》。台北:玉山社,1997。
陳郁秀總策畫,《臺灣音樂百科辭書》。台北:遠流,2008。
陳碧娟,《臺灣新音樂史》。台北:樂韻出版社,1995。
楊麗仙,《臺灣西洋音樂史綱》。台北:橄欖文化事業基金會,1986。
顏綠芬、徐玫玲編撰,《台灣的音樂》。台北:財團法人群策會李登輝學校,2006。
顏綠芬等,《臺灣當代作曲家》。台北:玉山社,2006。
影音資料
吳榮順採錄、監製,《平埔族音樂紀實系列》(8 CD)。台北:風潮,1998。
吳榮順採錄、監製,《臺灣原住民音樂紀實》(10 CD)。台北:風潮,1992-2001。
《聽到台灣歷史的聲音》(10 CDs)。台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0。
台南孔廟以成書院,《古樂新傳1─雅樂十三音》。台南:台南市文化局。
台南南聲社、蔡小月唱,《南管散曲(Nan-Kouan)》。Paris: Ocora, 1992。
《跳舞時代》。台北:公共電視發行。
《留聲──華人音樂家》(4 DVD)。台北:公共電視發行,2005。
課程需求
要報告
學生須分組完成「家庭音樂生活報告」。約五位同學一組,分組成員須訪問三位家族長輩(限年齡四十歲以上),瞭解其過去生活中的各種音樂經驗,包括其生活時代與環境,專業或業餘時間有否學習音樂,欣賞音樂的情形與偏好,接觸各類音樂的管道(廣播、電視、網路、廟會、祭典、實際參加演出、音樂廳、比賽……),各種音樂收藏(錄音帶、黑膠唱片、雷射唱片、電子檔、雲端資料庫、唱機、樂器、樂譜、明星或音樂活動之報導剪報、書籍、歌仔冊……),對臺灣過去及現在各種類型音樂的看法等。三位受訪對象,必須為不同年齡層,且最好有不同的性別、職業、信仰、出生地、生活區域甚至國籍等背景,有利於更廣泛認識不同的案例,並且進行比較。本作業著重於認識臺灣人的音樂生活,並應參考書籍、報導等資料,思考音樂生活與臺灣社會的關係,呈現於報告中。
一、 第六週(2020/10/19)時每組繳交一份報告初稿,1500字以上。內容為三位受訪者的基本資料、訪談訊息的陳述與整理。次週上課時間討論,觀摩同學作品,並由授課老師提供修改的意見。
二、 第十一週(2020/11/23)繳交修改後的報告修訂版。2000字以上。除初稿所呈現的內容外,加上參考書籍、期刊、報導等文獻資料後,與訪談資料進行思考與討論。
三、 第十七週(2021/1/4)繳交報告完整版。修正與補充前兩次作業不足之處。2000字以上。
作業繳交:於上課前上傳電子檔至課輔系統作業區,並且於上課時繳交紙本。作業批改、計分以紙本為主。
格式要求:A4直式橫書,先寫報告標題、成員名單與學號,再開始正式書寫報告。標題16級字(標)楷體,內文12級字(新細)明體,1.5倍行高。單面列印(可用單面回收紙)。文中應附相關照片,但須適度呈現。文後必須書明參考資料。附逐字稿者佳。
記分方式:三次作業各佔學期總成績之10%、10%、20%。合計佔全學期總成績40%。各次報告無特殊理由遲交一週者成績以50%計算,遲交兩週以零分計算。
要考試期中考試:筆試,於第九週課堂舉行
期末考試:筆試,於第十七週課堂舉行
要分組討論見「報告形式與說明」
其他需求*** 期末必須上網填寫分組報告同學工作狀況的問卷調查。未填寫者,學期分組總報告以 50% 計算。 ***
輔導時間
- 星期一 12:00-13:00
- 星期二 10:00-13:00
- 星期三 12:00-13:00
- 星期四 12:00-13:00
教師聯絡資訊
Email:sjy3@ulive.pccu.edu.tw
分機:39311
課程進度
2020/10/19 | 南管與北管備註繳交家庭音樂生活報告初稿 |
2020/11/23 | 客家系統音樂備註繳交家庭音樂生活報告修訂稿 |
2021/01/04 | 期末考試備註繳交家庭音樂生活報告完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