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資料
J241 世界文化遺產
|
開課學期:1072
|
開課班級:
史學系 2
|
授課教師:倪仲俊
|
選修
|
學期課
|
學分數:2.0
|
大恩 0103 星期一 15:10-17:00
|
J241 SEMINAR ON WORLD HERITAGE
|
2019 Spring
|
Department of History 2
|
Professor:NI, CHUNG-CHUN
|
Elective
|
Semester
|
Credits:
2.0
|
Da En 0103 Monday 15:10-17:00
|
發展願景
傳揚中華文化,促進跨領域創新,與時精進,邁向國際
It is our objective to promote Chinese culture, enhance cross-disciplinary innovation, seek constant advancement, and embrace global community.
辦學宗旨
秉承質樸堅毅校訓,承東西之道統,集中外之精華,研究高深學術, 培養專業人才,服務社會,致力中華文化之發揚, 促進國家發展.
Based on our motto—“Temperament, Simplicity, Strength, and Tenacity,” “inheriting the merits of the East and the West” and “absorbing the essence of Chinese and foreign cultures,” we make it our mission to pursue advanced research, develop professional talents, serve the society, promote Chinese culture and support national development.
校教育目標
校基本素養
校核心能力
院教育目標
兼通中西,並知新舊的文、史、哲專業人才
發揚中華文化,創造現代中國新文化
養成寬大胸襟與世界觀的現代文化人
院核心能力
典籍的解讀能力
文字的表達能力
是非的判斷能力
正確的史觀
系教育目標
具備專業歷史知識,養成史學專業人才。
掌握史學方法,學習歷史寫作。
培育應用史學的知能,擴大史學專業的領域。
陶鑄人文素養與社會關懷,且能具備全球視野。
系核心能力
1-1蒐集史料與解讀史料的能力;
1-2具備史學專業基本素養的能力。
2-1 歷史專題寫作的能力;
2-2 溝通表達與學術討論的能力。
3-1 口述採訪與田野調查的能力;
3-2 文史相關議題之闡述的能力。
4-1 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4-2 具備人文精神與世界觀的能力。
課程目標
本課程預定達到的成就如下:其一,對於人類的歷史上的精神與物質文明發展有概括的認識並且具跨域比較的能力。其二、透過對於文化資產相關基礎知識的介紹與討論,使修課學生能建立對於保護文化資產的正確知識與觀念
課程能力
1-1蒐集史料與解讀史料的能力; (比重 10%)
1-2具備史學專業基本素養的能力。 (比重 15%)
2-1 歷史專題寫作的能力; (比重 10%)
2-2 溝通表達與學術討論的能力。 (比重 10%)
3-1 口述採訪與田野調查的能力; (比重 10%)
3-2 文史相關議題之闡述的能力。 (比重 10%)
4-1 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比重 15%)
4-2 具備人文精神與世界觀的能力。 (比重 20%)
課程概述
世界遺產—特別是文化遺產—是過去人類文化活動的紀錄,也是活生生而立體的史料;以考察文化資產與歷史研讀進行結合常是野史工作者推廣歷史知識的重要途徑,在學院中將此途徑應用於通識歷史的教學上,不但著重文化資產表象所呈現、具趣味的人類偉大藝術或技術成就,更重要的是透過世界遺產的個案探討與解讀去理解其遺產背後所蘊藏的人文社會意義及其歷史脈絡,以認知世界多元文化價值,並增進其國際觀。
授課內容
本課程將分成三大區塊進行。第一週到第五週以教師講述技術與理論層次的知識為主,著重於文化資產與世界遺產的定義、範圍、與相關法令政策,並以比較觀點將臺灣實況置於人類社會整體文化資產保存趨勢和成果的發展脈絡上。同時,也要求同學閱讀指定文獻與讀物,並撰寫摘要,以增益相關知識的深度與廣度。第六週到第十四週則就世界遺產舉具代表性個案,包括建築與工藝成就、聚落與文化景觀等,由教師引導研討其保存實況、歷史源流、社會脈絡和文化價值。第十五週起則由修課同學就世界遺產名錄自擇案例進行個案分析報告,以實作驗收學習成果。
There are three main sections. At first, the lecturer will teach technological and theoretical knowledge. The second, the course will go by case studies for several representative world heritages. The third, it will ask students to do some oral presentations/paper works for assigned world heritages.
授課方式
以講授為主,並配合PPT及主題相關之圖片、影片教學。
同學期末分組報告。
評量方式
上課用書
(師生應遵守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自編講義見課程進度-研讀資料(符號說明:*指需依進度應詳讀之文獻或相關論著;+指建議之延伸閱讀。)
參考書目
(師生應遵守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J.R.麥克尼爾(J.R. McNeill)、威廉‧麥克尼爾(William McNeill),《文明之網:無國界的人類進化史》。
史蒂夫.托皮克(Steven Topik)、彭慕蘭(Kenneth Pomeranz),《貿易打造的世界——社會、文化、世界經濟,從1400年到現在》。
艾力克.沃爾夫(Eric R. Wolf)著,賈士蘅譯,《歐洲與沒有歷史的人》,臺北:麥田,2003,頁177~211。
邢義田,〈羅馬帝國城鎭的經濟生活〉,《西洋史集刊》,第4期,1992,頁187~212。
吳亦凡,《中國建築文化遺產圖鑒》,臺北:黃山國際,,2017。
林至恆,《世界遺產知識大學堂》,臺北:墨刻,2010。
林崇熙,〈徒法不足以自行--考古遺址、地方知識與社會想像〉,《文化資產保存學刊》,5,2008年7月,頁36~46。
博學堅持俱樂部著,鄭舜瓏譯,《世界遺產的歷史真相》,臺北:大是文化,2013。
劉正輝,〈文化景觀初探,兼論文化資產保護的新趨勢〉,《臺灣博物》,25:4,2006年12月,頁82~89。
熊仲卿,〈價值、重要性及考古遺址文化資產的評價模式〉,《文化資產保存學刊》,4,2008年7月,頁81~89。
錢 穆,《國史大綱》,臺北:商務,重排本,2017。
William J. Duiker, and Jackson Spielvogel, World History, Boston: Wadsworth, 2013.
(其餘請參考教學進度)
課程需求
要報告
分組製作導覽手冊,並報告之。
要考試申論與名詞解釋。
輔導時間
- 星期一 10:00-12:00
- 星期三 15:00-17:00
- 星期五 08:00-10:00
教師聯絡資訊
Email:nzj@ulive.pccu.edu.tw
分機:21632
課程進度
2019/02/25 | 文化資產的定義、價值和標準與保護文化資產的意義 指定研讀資料*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件選編 +林崇熙,〈文化資產作為一種新科學:文化資產學芻議〉,《文化資產保存學刊》,10,2009年12月,頁13~28。 +顏亮一,〈全球化時代的文化遺產--古蹟保存理論之批判性回顧〉,《地理學報》,42,2005年12月,頁1~24。 |
2019/03/04 | 世界遺產(World Heritage)概論指定研讀資料*何傳坤、曾美華,《世界遺產學習手冊》,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年。 *傅朝卿等,《世界遺產進階學習手冊》,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年。 +傅朝卿,〈從埃及看世界遺產的價值體系與標準〉,《世界遺產》,春季號05,2009年5月,頁14~19。 +傅朝卿,〈從世界遺產中的歷史中心談起〉,《世界遺產》,夏季號02,2008年8月,頁6-9。 +Eike Albrecht, Bénédicte Gaillard, “Procedure for Delisting a Site From the World Heritage List: Is Delisting With Consent or Against the Wish of a State Party Possible?” Journal of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Management, February 2015, Vol. 3, No. 1-2, pp. 15-21.
|
2019/03/11 | 世界遺產與文化觀光指定研讀資料+楊琇涵,〈世界遺產新趨勢〉,《世界遺產》,冬季號04,2009年2月,頁 120~121。 +張淑娟,〈從世界文化遺產觀光經驗思考臺灣文化觀光的發展〉,《文資學報》,第6期,2011,頁101~126。 +蔡松華,〈遺產與旅遊觀光〉,《文化資產保存學刊》,第10期,2009,頁89~91。
|
2019/03/18 | 案例研討:世界遺產中的宗教建築(一)指定研讀資料*李乾朗、俞怡萍,《古蹟入門》,臺北:遠流,1999,頁26~55。 +羅漁,〈世界遺產之吳哥窟〉,《故宮文物月刊》,22:4,2004,頁108~116。
|
2019/03/25 | 案例研討:世界遺產中的宗教建築(二)指定研讀資料*范毅舜,《走進一座大教堂》,臺北:積木文化,2015,頁12~58。 *蒲慕州,〈古埃及文明解密--金字塔、象形文、木乃伊〉,《故宮文物月刊》, 290期,2007,頁18~29。 +胡允桓,〈德國世界遺產現場--亞琛大教堂〉,《世界遺產》,4,2009年2月,頁57~68。 |
2019/04/01 | 案例研討:世界遺產中的政治建築(一)城郭指定研讀資料*范毅舜,《走進一座大教堂》,臺北:積木文化,2015,頁128~149。 *李乾朗、俞怡萍,《古蹟入門》,臺北:遠流,1999,頁18~25。 +傅朝卿,〈海權時代與殖民文化遺產的多元文化思維〉,《世界遺產》,3,2008年11月,頁10~13。
|
2019/04/08 | 案例研討:世界遺產中的政治建築(二)宮殿指定研讀資料*范毅舜,《走進一座大教堂》,臺北:積木文化,2015,頁216~233。 +樓慶西,〈北京紫禁城〉,《建築》,55,2002年1月,頁30~41。
|
2019/04/15 | 案例研討:世界遺產中的公共建築(一)指定研讀資料+杜正宇,〈從州議會到世界遺產:美國獨立廳的發展歷程〉,《文化資產保存學刊》,第18期,2011,頁39~56。 *邢義田,〈古代羅馬的公共澡堂〉,《西洋史集刊》,第8期,1998,頁71~109。
|
2019/04/22 | 案例研討:世界遺產中的公共建築(二)指定研讀資料+黃健敏,〈雪梨歌劇院--澳洲的國家形象〉,《建築師》,第341期,2003,頁82~87。 |
2019/04/29 | 案例研討:城市做為世界遺產指定研讀資料+梁錦文,〈中西文化交匯的澳門:古蹟保存與發展〉,《國際文化研究》,5:2,2009,頁1~19。 +藍志玟,〈住在世界文化遺產裡--德國班堡〉,《文化資產保存學刊》,第18期,2011,頁57~64。 +阿列.斯萬文著,金彪、曹宏譯,〈特拉維夫白城--現代建築運動傑出力作〉,《世界遺產》,2,2008年2月,頁32~39。 +吳秉聲,〈十字架之丘下的安地瓜古城〉,《世界遺產》,3,2008年11月,頁84~87。
|
2019/05/06 | 案例研討:世界遺產中的的聚落與文化景觀指定研讀資料+林曉薇,〈文化景觀保存與城鄉發展之研究-以英國世界文化遺產巴那文工業地景為例〉,《都市與計畫》,第35期,2008,頁205~225。 |
2019/05/20 | 世界遺產的書寫指定研讀資料+王蘭芬,〈那晚在平遙〉,未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