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資料
2931 比較政府與政治
|
開課學期:1031
|
開課班級:
政治系 2
|
授課教師:蕭國忠
|
必修
|
學年課
|
學分數:3.0
|
大典 0512 星期一 09:10-12:00
|
2931 COMPARATIVE GOVERNMENTS AND POLITICS
|
2014 Fall
|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 2
|
Professor:SHAW, KWO-CHUNG
|
Required
|
Full Year
|
Credits:
3.0
|
Da Dian 0512 Monday 09:10-12:00
|
發展願景
傳揚中華文化,促進跨領域創新,與時精進,邁向國際
It is our objective to promote Chinese culture, enhance cross-disciplinary innovation, seek constant advancement, and embrace global community.
辦學宗旨
秉承質樸堅毅校訓,承東西之道統,集中外之精華,研究高深學術, 培養專業人才,服務社會,致力中華文化之發揚, 促進國家發展.
Based on our motto—“Temperament, Simplicity, Strength, and Tenacity,” “inheriting the merits of the East and the West” and “absorbing the essence of Chinese and foreign cultures,” we make it our mission to pursue advanced research, develop professional talents, serve the society, promote Chinese culture and support national development.
校教育目標
校基本素養
校核心能力
院教育目標
1 全球化與兩岸發展
2 著眼本土與國家社會發展
3 公共政策與永續發展
4 跨領域研究與科際整合
院核心能力
開拓國際與兩岸視野
提升領導服務能力
具有一定外語能力
因應社會需求能力
系教育目標
培養對公共事務的關切
灌輸多元價值理念,培養民主寬容的態度
認識中、西政治學理,培養本土關懷
通曉政府結構及運作程序
充實國際及兩岸知識
系核心能力
政治研究內涵與方法
外語資料閱讀能力
認識我國國家發展背景
認識民主參與方式及管道
基礎國際政治知識
兩岸關係發展知識
課程目標
在書店裡的政治學門書架上,不難發現《比較政府與政治》、《比較政治》以及《比較政府》三種書並排陳列於同一個框架中,一股困惑遂油然而生,究竟這三者有何不同?事實上,就範圍來說,這三者皆屬於政治學的分支,且都是立基於社會科學的基礎上,採用比較的方法進行有系統的研究,希冀在複雜多變的政治世界中,建立起有系統的知識。若從研究對象切入,則可發現政治學的研究對象經歷了三個變遷。傳統的政治學研究著重國家統治機關的制度面,並且完全以西方國家為對象。由於這種只研究狹隘的政府領域,且僅侷限於靜態面的敘述,無法滿足二戰後國際社會劇烈變遷的研究需求,因而受到嚴厲的批判。
隨後,行為學派的興起可視為對傳統的制度取向的一種反動。行為學派批判傳統的制度面之國家機關研究與靜態的敘敘,將政治分析的單元從制度變為個人,從強調結構轉變為強調過程,從強調政府轉變為強調政治,強調動態面的解釋而非靜態面的敘述,重視量化而非質化的證據。行為學派認為建立制度的是人,推動制度運作的也是人,影響制度成敗關鍵的還是人,因此人才是根本。如同市場提供買賣雙方一個競逐利益的框架一樣,行為學派認為制度也僅是提供一個框架,讓政治行為者進行競爭而已。因此,政府被視為一個不具獨立性的行為者,國家的概念被拒絕,取而代之的是社會面的研究取向。
1960年代末,行為學派受到批判,後行為革命乘勢興起,政治學的研究領域開始有了新的發展,國家以及制度存在的事實與重要性再受青睞。後行為學派認為,雖然國家的結構及活動受到社會經濟關係的影響與限制,但國家相對於社會有其潛在的自主性,這是毋庸置疑的。此一新的研究取向稱為新制度主義(the new institutionalism),其除了代表「重回國家」外,同時也注入了「人」的因素。與行為學派不同,新制度主義認為國家及其他政治制度是塑造集體生活的獨立因素,這些制度對於個人的行為也會有真正影響。
由以上對政治學研究對象所經歷的三個變遷之說明,我們就可以輕易地分辨比較政府與政治、比較政治、比較政府三者的差異。比較政府主要是著重在制度面的研究,而比較政治、比較政府與政治則除了制度面的研究外,更注入了非制度面的研究。從名稱觀之,比較政府與政治較能夠使初學者一目了然;換言之,比較政府與政治就是對世界各國政治體系進行有系統的研究與比較,其目的在促進我們對於各國政府及其政治運作的了解。
基於上述認知,本課程在設計上所欲達成的目標主要有五點:
(一)培養對公共事務的關切;
(二)通曉政府結構及運作程序;
(三)理解憲政體制、選舉制度與政黨體系三者之間,因不同的制度配套所產生的政治影
響;
(四)明瞭非制度因素對各國憲政體制的形成與運作的影響,進而對民主鞏固有更深入的
認識;
(五)塑造政治的批判力與想像力。
課程能力
政治研究內涵與方法 (比重 20%)
外語資料閱讀能力 (比重 10%)
認識我國國家發展背景 (比重 20%)
認識民主參與方式及管道 (比重 20%)
基礎國際政治知識 (比重 20%)
兩岸關係發展知識 (比重 10%)
課程概述
為達到上述的目標,本課程將挑選出在比較政治上具有代表性的國家,依序介紹其
政治背景、政治文化、憲政體制、憲法機關間的互動關係、選舉制度與政黨體系、利益團體……等。每一單元的進行,將從制度面與非制度面的不同面向探討,俾讓政治系的同學們能對各該國的政治有深入的瞭解,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分析與比較,企盼同學們能將理論與實際的運作聯結起來。藉由此一課程內容的安排,進而希望能有效提升同學們下列八項專業能力:
(一)政治研究內涵與方法;
(二)瞭解政府運作與決策管道;
(三)認識民主參與管道及方式;
(四)邏輯思考與論辯能力;
(五)認識不同的憲政體制之特徵及其實際運作;
(六)認識不同的選舉制度之特徵及其實際運作;
(七)掌握憲政體制、選舉制度與政黨體系三者之間,因不同的制度配套所產生的政治影
響;
(八)瞭解非制度因素對各國憲政體制的形成與運作的影響,進而對民主鞏固有更深入的
認識。
授課內容
為達到上述的課程目標,本課程將挑選出在比較政治上具有代表性的國家,依序介紹其政治背景、政治文化、憲政體制、憲法機關間的互動關係、選舉制度與政黨體系、利益團體……等。每一單元的進行,將從制度面與非制度面的不同面向探討,俾讓政治系的同學們能對各該國的政治有深入的瞭解,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分析與比較,企盼同學們能將理論與實際的運作聯結起來。藉由此一課程內容的安排,進而希望能有效提升同學們下列八項專業能力:
(一)掌握基本的政治研究內涵與方法;
(二)具備邏輯思考與論辯能力;
(三)認識民主參與管道及方式;
(四)瞭解政府運作與決策管道;
(五)辨別不同的憲政體制之特徵及其實際運作;
(六)認識不同的選舉制度之特徵及其實際運作;
(七)掌握憲政體制、選舉制度與政黨體系三者之間,因不同的制度配套所產生的政治影響;
(八)瞭解非制度因素對各國憲政體制的形成與運作的影響,進而對民主鞏固有更深入的認識。
本課程第一學期的內容重點安排如下:
一、導論
二、英國:君主國下的議會制
三、法國:半總統制
四、德國:共和國下的議會制
The objective of this course is to study the theories and practice of “Comparative Governments and Politics”. It is hoped that students can acquire basic knowledge on “political background and foundation”, “political culture”, “constitutional organs”, “Political Parties und Elections” and “interest groups” and their related theories.
The contents of this course are divided into two different parts in accordance with two semesters. The contents of first semester include the following issues:
1. Introduction on “Comparative Governments and Politics”
2. British Government and Politics: Parliamentarianism
3. French Government and Politics: Semi-Presidentialism
4. German Government and Politics: Parliamentarianism
授課方式
1.口頭講授
2.輔以ppt
3.播放影音教材
4.抽問,要求同學回答
5.閱讀期刊論文
6.每周授課的講義,已儲存於教學網頁上(教材),請自行上網列印!
上課用書
(師生應遵守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指定教科書與論文:
1.李國雄,《比較政府與政治》。台北:三民,2007。
2.李國雄,〈總統制、議會內閣制及雙首長制的探討 ─ 一個多面向的比較經驗分析〉。高朗、隋杜卿(主編),《憲政體制與總統權力》。台北:國家政策
研究基金會,2002,頁3-28。
3.周陽山,〈總統制、議會制、半總統制與政治穩定〉。《問題與研究》,1996年,第35卷第8期,頁50-61。
4.高朗,〈總統制是否有利於民主鞏固〉。高朗、隋杜卿(主編),《憲政體制與
總 統權力》。台北: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02,頁115-146。
5.張台麟,〈法國總統的權力基礎與實際運作〉。高朗、隋杜卿(主編),《憲
政體制與總 統權力》。台北: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02,頁265-290。
6.劉致賢,〈分工型半總統體制〉。高朗、隋杜卿(主編),《憲政體制與總統權力》。台北: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02,頁315-341。
7.陳宏銘/梁元棟,〈半總統制的形成和演化:台灣、法國、波蘭和芬蘭的比較研究〉。《台灣民主季刊》,4卷4期 (2007/12),頁27-69。
8.蘇子喬,〈我國「雙首長制」為什麼不會換軌? ─ 制度因素之分析〉。《政治學報》,40期(2006),頁41-84。
9.陳宏銘,〈台灣半總統制下”少數政府”的存續:2000-2004〉。《東吳政治學報》,25卷4期 (2007/12),頁1-64。
10.吳東野,〈德國聯邦總統的權力基礎與實際運作〉。載於:高朗、隋杜卿(主編),《憲政體制與總 統權力》。台北: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02,頁243-264。
11.沈有忠,〈從帝國到共和:一九一八年的德國革命與一九一九年的威瑪憲法〉。《問題與研究》,45卷1期 (2006/02),頁29-51。
12.沈有忠,〈德國威瑪共和的憲法:一個半總統制的個案研究〉。《東吳政治學報》,24期 (2006/12),頁163-212。
13.George Tsebelis著,吳文欽譯,《否決者論》。台北:國立編譯館與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合作發行,2009。
14.陳坤森,《聯合內閣理論》。台北:韋伯文化,2010。
15.蕭國忠,〈德國民主化的經驗 ─ 制度性與非制度性因素之分析〉。《問題與研究》,2007年3月,第46卷第1期,頁63-99。
16.蕭國忠,〈德國首次全面性政黨輪替的重要因素:社會國改造與新中間政策〉。《中國行政評論》,2009年12月,第17卷第2期,頁133-186。
17.蕭國忠,〈防禦性民主與德國民主的正常化〉。《社會科學論叢》,2010年10月,第4卷第2期,頁。
參考書目
(師生應遵守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Jorgen S. Rasmussen & Joel C. Moses, Major European Governments, 9th edition, Belmont/California, 1995
王業立主編/Michael G. Roskin著/鄭又平等譯,《各國政府與政治》。台北:韋伯,1999。
張世賢/陳恆鈞,《比較政府》。台北:五南,2005。
陳思澤編譯,《當代比較政府:美英德法日》。台北:風雲論壇,1996。
黃琛瑜,《英國政府與政治》。台北:五南,2001。
徐正戎,《法國總統權限之研究》。台北:元照出版社,2002。
呂炳寬/徐正戎,《半總統制的理論與實務》。台北:鼎茂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
葉陽明,《德國憲政秩序》。台北:五南,2005。
郭秋慶,《德國選舉制度與政黨政治》。新店:志一出版社,1996。
Rod Hague/Martin Harrop/Shaun Breslin著,侍健宇譯,《比較政府與政治》。台北:五南,2001。
Jan-Erik Lane/Svante Eresson著,李培元、陳坤森等譯,《比較政治》。台北:韋伯,2003。
Jan-Erik Lane/Svante Eresson著,何景榮譯,《新制度主義政治學》。台北:韋伯,2002。
陳坤森,〈半總統制下兩輪絕對多數當選制的憲政分析 ─ 以法國第五共和總統選 舉制度為例〉。載於:高朗、隋杜卿(主編),《憲政體制與總 統權力》。台北: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02,頁345-370。
江大樹,〈「雙首長制」憲政架構分析〉。《理論與政策》,1994,第8卷第2
期2,頁9-45。
吳東野,〈「半總統制」政府體系的理論與實際〉。《問題與研究》,1996年, 第35卷第8期,頁37-49。
輔導時間
- 星期二 13:00-15:00
- 星期三 10:00-12:00
- 星期四 10:00-12:00
教師聯絡資訊
Email:kwochung26645@gmail.com
分機:29131
課程進度
德國政府與政治:政黨體系與選舉制度,利益團體(繳交報告的最後期限)
|